不然我来 旅法博士生王建慧以文学活动热血论异台湾
关于文学与台湾,旅法博士生王建慧总是热血向前,她创立巴黎福尔摩沙论异协会,并于日前在巴黎完成一场大型台湾文学活动。王建慧说:「台湾与世界的关系是双向的,与其鼓励台湾去面向世界,不如让世界朝向台湾」。
王建慧与她所创立的「巴黎福尔摩沙论异协会」(Association CONVERSATION FORMOSANE)是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的协办单位,在主办单位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的支持下,于9月26日至28日在巴黎国家图书馆BnF、法国凤凰书店、老栅栏与熊文学咖啡馆,热血展开一连串的台湾文学活动。 策展人王建慧说自己在过去当活动参与者时,若看到有人只动口给意见却不真正动手协助,就会给对方「不然你来」(台语:阿谋哩来)的评语。所以当她去年9月接下大师周任务时,她的内心只有一个声音「不然我来,真的来了!我应该怎么办?我想让文学活动更亲民,我想要打开参与者的光谱,吸引更多不同的观众。」
有别于一般静态学术性文学讲座形式,王建慧与伙伴们在严肃的图书馆空间里,搭起有得吃又有得玩的五感市集、法译台湾文学小书摊、作家手稿展览、台湾艺术家王呈哲的摄影展,并串连法国诗友、学者专家在巴黎文学活跃热点,相互交流。
曾经学习剧场,来巴黎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的王建慧,在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开展前才刚完成博士论文口试,她正努力开创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,想挣脱强势的西方理论,让非强势国家不再只是被动的受众,反而也可以主动给予,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视角。
王建慧说:「例如后殖民理论其实并不仅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例子,台湾也是一个重要的例子,国际学术研究应存在一种台湾视角;当研究台湾时,使用台湾视角,而非用别的西方理论看台湾。」
王建慧以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活动现场所展出的王呈哲摄影展为例,其中一幅作品是台湾民俗阵头官将首粉墨登场,背景却是巴黎风情的歌剧院,「让台湾在世界里面,让比较以『双向』的方式呈现,与其鼓励台湾去面向世界,不如让世界朝向台湾,让台湾的特殊性成为一种普遍性」。
双向的比较贯穿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,除了在文学对谈讲座外,活动现场亦设有小书摊,与国家图书馆内的Tschann13书店和凤凰书店合作,双语呈现近20本「法译」与「繁体中文版」的台湾文学作品。
王建慧应中央社记者的要求,就此次大师周的活动,推荐5本台湾作品给巴黎观众,有来自此次邀请作家杨泽、陈育虹的法译诗集、吴明益的「天桥上的魔术师」(Le Magicien sur la passerelle)、夏曼蓝波安的「大海之眼」(Les yeux de l’océan)、白先勇的「孽子」(Garçons de cristal)、陈思宏的「鬼地方」(Ghost Town)。
热爱文学的王建慧对台法两方的作家与译者如数家珍。她形容陈育虹的笔触细腻,好像可以感受到花落与小猫的叫声,像是法国古老文化里的炼金师,能将生活感提炼出来;杨泽近期以「漫兴」系列展开如随笔般的诗作,纪录自己的生命状态,地点跨及纽约、巴赛隆纳、台北永康街等,很像法国作家波特莱尔般的漫游。
关于作家与译者的关系,王建慧举例吴明益与译者关守奇(Gwennaël Gaffric),很像村上春树和译者赖明珠。王建慧说自己很喜欢一个法文字「hiatus」,意思是「脱节、断裂」。这个字因为有很多母音,念起来很卡,感觉就像是译者如何在原作的逐字之间去修补与诠释。
讲话速度很快,但谨慎使用字词的王建慧,在受访尾声谈到她很感谢「巴黎福尔摩沙论异协会」的众伙伴陪她圆了这场梦,她认为他们不仅做出了丰富度,也做出了深度,让文学充满人味。这个协会来自在巴黎各领域的台湾学生,与法籍艺术家和学者,他们希望借由讨论,从对话中开发彼此相同或歧异的意见,因而以「论异」两字作为宗旨。
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的活动现场处处有巧思,手稿区展览所放置的陶艺作品,来自台湾艺术家奕璇的「皱折」系列,是王建慧在开展前去巴黎家饰设计展当翻译后,对方特别托人悄悄送给她的博士毕业礼物。
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的活动资料折页非常精美,正面展开来后,背面便是官方主海报,画面是一艘古船乘载著超现实的公寓高楼,在暴风雨中破浪而行后,逐渐驶向放晴过后的彩虹,呈现岛(混融)、河(抗争)、海(流动)的意象,由王建慧的设计师哥哥所作,借此隐喻台湾历史。为力挺活动,除了折页外,王建慧的哥哥还另外开发了3款副海报与书签,吸引许多巴黎观众索取收藏。
为了办活动几乎动员自己所有人脉的王建慧,在经历此次「台湾文学大师周」的经验后,期待自己在未来可以办得更好,「我很想知道台湾文学活动可以走多远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