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节泼个冷水:呼唤传统回归的爹不会是好爹
每逢父亲节和母亲节,都是感动和赞美当道的日子,这事儿其实有点荒唐。因为要做个好父母,门槛其实非常高,但它又跟各种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后上岗的职业不同,大家都没经过“岗前培训”,只能边做边学,做得好不好,结果肯定参差。
但中国社会偏偏又不太看重逻辑,各种极端思维满天飞,比如俗话里那句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,许多人喜欢挂在嘴边,但稍有脑子都知道这句话不堪一击,要不那些遗弃或虐待孩子的父母,都是从哪里蹦出来的?即使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,爱的方式也未必合适,因错爱而生的家庭悲剧一点也不少。
更重要的是,在中国社会,对父母的无条件赞美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逻辑陷阱:那些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上岗的职业,往往也会遭遇无数质疑,你考了律师资格证,客户照样会质疑你的辩护能力,你考了电工牌照,客户照样会骂你为什么连个灯都没修好。
只能赞美,不能批评的东西肯定好不到哪里去,父母也一样。
在现实中,很多“爹味”很浓的人都会呼唤传统。他们动不动就推崇国学,希望孩子背背《弟子规》,张嘴就是“现在的孩子都自私”,在单位里则是“现在的年轻人自私、不好管”。很多一张报纸一杯茶干到退休的人,一看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加班,抱怨下班后还被领导在微信群里安排工作,就来一句“现在的孩子都吃不了苦”,然后推荐国学经典《菜根谭》。他们不明白,“爹味”为什么会是令人神憎鬼厌的贬义词。
我的结论很简单:在现代文明社会,一个当爹的人如果整天呼唤传统,那肯定不是好爹。
传统下的“爹”其实是很好当的。那些大家族里的爹,每天在大厅正中的太师椅上一坐,每个人都得对他小心侍奉着。孩子只能听话,不然就是忤逆不孝。这种权力的快感,真是想想都爽。即使是平民百姓家,父权都非常管用,因为那是“经验决定一切”的时代,全村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,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来自口耳相传,所以当家的男性看天气、耕地、养鸡养鱼的经验,那就是生活的全部武器。孩子要是不听他们的,那以后就很可能饿死,所以亦步亦趋是最好的办法。
但现代文明人的爹是很难当的,孩子首先是个“人”,不是工具也不是你手里的面团,而且他还是一个在技能和认知上随时能超过大人的人,因为他获取一切的渠道太多了,不需要只通过父母。
所以,我曾经有个观点:我这代人享受话语权的时间,比我的父辈乃至更早的代际大大缩短了。过往的代际,中年正是掌握话语权的好时候,只需享受红利,然后坐等自己老去,到时再用“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”之类的话教训一下儿女,过过嘴瘾便是。但在这个经验大面积崩塌的时代,人生路径也出现了变化。当70后和80后正在为了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、父母老去和中年危机等问题发愁时,还会遭遇一个新问题:自己在子女眼中早已不再无所不能。
在信息闭塞、经验至上、教育相对单向的年代里,长辈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维系着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。他们不但是真理的化身,也是知识的来源,还是做人的榜样。记得小学时,许多人都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,即使他们是错将畏惧感当成了崇拜感。可放到现在,还有几个孩子会这样说?
对于当下这代从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无数资讯的孩子来说,父母身上的那层光环太容易被打破。换言之,这代中年人在孩子面前保持“无所不能”形象的时间越来越短,可能连四五岁的孩子都糊弄不了,一个十岁孩子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手段,可能已经远远超过父母,父母掌握话语权的“红利期”非常有限。越来越强大的孩子,会轻易发现父母的无知与脆弱。
这并不是坏事,勇于承认即可。最糟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被淘汰的事实,一定要用反逻辑的方式去树立权威。
所谓“用反逻辑的方式去树立权威”,就是呼唤传统、鼓吹国学。“服从”是“国学”的最大底色,现实中那些希望孩子听劝的父母,希望年轻下属乖乖听话的官员,所理解的“听话”就是“我有道理你当然要听,我没有道理你也要听,不然就是不懂尊卑上下”,他们所理解的温顺就是服从。
基于这个目标,他们鼓吹的国学注定也是这一套。以《弟子规》为例,最强调的就是“孝”,在中国往往被异化为服从乃至盲从。《弟子规》里的种种劝诫,都在抹杀孩子的尊严,强调“听话”。中国古代之所以无法催生现代文明,与独立思想绝缘,跟过度的“孝文化”关系极大。
像“号泣随,挞无怨”这样的糟粕,完全与健康人格相逆,毫无独立意识可言。曾有“国学大师”称,企业家们听《弟子规》,最喜欢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”,说白了就是教错了,你还得感激,骂错了,你还得顺着。这种依附关系,在企业家看来最适合他们的企业文化,老板说啥,员工听着就行。
中国式父母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:他们极为重视自己的权威,所以重视面子,但他们并不明白的是,作为父母,权威应来自于讲道理明是非,有错就认,以身作则,如果端长辈架子或者找各种理由不认错,反而只会失去权威。结果,大量中国式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,首先选择的不是审视自身,而是希望重拾“国学”,让孩子乖乖听话。
现代文明最为深入人心的就是平等观念。很多中国家庭抱怨沟通不畅时,都忽视了“沟通是双向的”这一个基本常识。如果所谓的沟通就是“长辈说什么,你们年轻人听着就行了,别反驳”,甚至认为“只要提出反对意见,就是听不进别人意见”,那就不要抱怨无法沟通和家庭关系的紧张,因为“沟通”的渠道已经被直接封死。
传统文化的“三纲”,对长辈(尤其是男性长辈)权威的强调,本质就是奴性教育,所以当下中国人特别强调“叛逆期”这个概念。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见,长辈往往就以“叛逆期”来定义。因为在古代的父权之下,哪有“叛逆”的孩子呢?所以他们才会这么呼唤传统,希望依靠传统“整治”叛逆期。
但在真正的文明社会,其实并没有“叛逆期”概念,或者说这仅仅是弗洛伊德时代的过时概念,主流想法是“孩子跟我有不同看法,不同喜好,不同口味,不同要求,这不是正常的吗?怎么不顺着我就成了叛逆期呢?”
传统的父权观念,跟现代社会应有的文明完全相悖,想做个真正的好爸爸,首先应该拒绝的就是传统,时刻提醒自己:“父亲这个岗位,不掌握任何权力。”